close

DSC09686.JPG 

由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所發現的編號200025小行星,最近經國際天文聯合會(IAU)之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,正式命名為「Cloud Gate」,代表台灣的「雲門」躍向星際,同時在世界與太空發光。此乃台灣本土望遠鏡所發現,並首次以台灣舞團為名,林懷民先生創辦雲門之成就,再一次獲得國際社會之肯定。

 中央大學副校長李誠、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葉永烜、天文所所長周翊、陳文屏教授連袂出席29日雲門小行星命名記者會。   中央大學副校長李誠說,「不論是雲門現代舞或是中大天文研究,都發揮了無限的創意與軟實力,在這個世界的舞台上,台灣不僅沒有缺席,更在此兩個領域上,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」。

 周翊指出,雲門小行星繞太陽一周約5.6年,最接近太陽時約4.4億公里,離太陽最遠時約5億公里。發現時位置在水瓶座,目前位於獅子座,大小估計約5公里。今年五、六月份,即可透過鹿林天文台一米望遠鏡觀看到它的身影。
     
林懷民與雲門閃耀星空

 林懷民先生於1973年以《呂氏春秋》記載之中國最古老的舞蹈「雲門」為名,創辦了「雲門舞集」,帶動台灣現代表演藝術的發展,這是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,也是所有華語社會的第一個當代舞團。雲門舞集,以當代手法闡釋亞洲文化,獨特卓越,被譽為「世界一流舞團」。透過雲門,東方與西方和諧交融,燦然生輝。

 中央大學副校長李誠推崇雲門所呈現一百六十多齣舞作,將東方的、華人的、台灣的文化精髓,揉進了全人類的腦海中,不僅打造了台灣社會兩三代人的共同記憶,更成為人類文化最美麗的歷史記憶。

 林懷民先生年輕時候的貧窮旅行,讓他打開了一道又一道通往世界之門,他踩著獨特的步伐,以近40年的歲月淬鍊出屬於台灣的、華人的、東方的舞容與舞步。他就像一顆強力的磁鐵,吸引雲門舞者、吸引雲門流浪者、吸引成千上萬年輕學子,一起舞出生命的律動。

 在記者會上開幕表演的吳欣澤,從餐飲專行轉為吉他手,聽到西塔琴的音樂,覺得「很像看到宇宙的星星在移動。那聲音,好像是從宇宙傳來的,安靜而靜謐」,因而轉心成念,申請流浪者計畫前往印度學西塔琴。狂瘦20公斤後,身體被榨乾了,心靈卻豐滿了。

中大與雲門結緣 學生創立現代舞社

 中央大學也有一群受到林懷民老師感召的學生,去年成軍的現代舞社在記者會上獻上一支創作舞碼unfinish,向林懷民老師及雲門致敬。這支舞由該校地科系學生許庭瑄編舞,她說「人與人之間的相遇總是需要緣分和偶然的交集,儘管是千分之一抑或萬分之一。而在某個不經意的契機下,奇蹟發生了」。

 2008年10月,雲門舞集2首度在中大開設「與雲門共舞」課程,從初選4、500人篩選至120位同學,分成12組進行小組授課。中大雖然有藝術學研究所開設藝術相關課程,但卻從未觸及表演藝術領域,因此雲門2的駐校計畫為中大增加了藝術鑑賞之外的多元性,對學生來說,學習的場域從擺滿桌椅的教室一躍至空曠自由的空間,學習的用具從課本文具變成自己的手、腳、以至整個身體。

 在兩周的集訓期間,雲門舞者帶給學生的不只有他們對舞蹈的熱愛,更讓學生知道如何激發自己的想像力,如何擺動肢體表達內心想法。課程結束之後,部分同學萌發了現代舞社的創社種子。參與「與雲門共舞」課程的英文系同學陳瑩恩跳出濃厚興趣,「兩個禮拜的課程結束後,沒有動身體、跳舞的日子很難熬,很多人都說好像生活失去重心。」

 2009年3月,雲門2邀請中大學生在雲門20週年party當中演出,在party的氣氛感染中,浮現創社的念頭,加上當時林懷民老師也給予祝福及鼓勵,讓一起參與雲門2課程B班的同學回到中大後,在短短不到一學期,成功創立中大現代舞社。

 被雲門感動的不只是學生,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、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葉永烜,行蹤遍及全球,長期從事天文太空研究,但自幼喜愛繪畫,1987年起開始自學油畫,即將應邀在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展出油畫創作個展,畫作中也有兩幅雲門舞者的舞姿,「及至目前為止,他最想畫的系列是舞台上的雲門,希望能夠透過畫筆掌握住雲門舞者的舞動與內涵」。

 他的筆觸自由,如雲門舞者軀體自在的揮灑,往往在畫筆、肢體的點觸之間,勾勒出生命的精彩。葉永烜說,從事天文研究是要以人類的有限去追尋宇宙的無限,需要有高度的想像,這一點,和藝術表演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成果卓著

 林懷民先生出生於嘉義,鹿林天文台一半地址也在嘉義縣境。林懷民創辦「雲門舞集」,帶動了台灣現代表演藝術的發展;鹿林天文台也帶動台灣天文研究與天文教育的發展。

 葉永烜表示,台灣的天文研究非常蓬勃,中大很榮幸也參與其中。中大天文所極力投入可見光及紅外線天文研究,是為了讓國內年輕學者有機會參與一流研究工作,並和國際頂尖團隊接軌,歷年來積極培育人才投入大型架構建設,中大鹿林天文台向前跨出了一大步。

 中央大學天文所所長周翊表示,該校鹿林天文台利用有限的經費,在2006年3月開始啟動的「鹿林巡天計畫(Lulin Sky Survey, LUSS)」,有計畫性觀測小行星,總計發現約800多顆小行星、1 顆近地小行星及1顆彗星,對於小型望遠鏡的觀測而言,可以說是成效卓著。

 鹿林巡天計畫這項自發性的研究成果,證明了中大發現小行星的實力,為國際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。葉永烜說,中大天文所也和美國夏威夷大學合作泛星計畫(Pan-STARRS),目的就是在大量搜尋及發現在太空中運行的小行星或彗星。泛星計畫(Pan-STARRS),由美國國務院透過空軍委託夏威夷大學建置,有美國、德國、英國等大學團隊加入,台灣是亞洲唯一加入的代表。

 鹿林天文台的觀測工作都是應用小型望遠鏡和台灣觀測條件的優勢。因為小型望遠鏡的運作及時間分配,比兩米以上的大型望遠鏡更具彈性,而且台灣緯度接近赤道,經度上則與夏威夷相隔千里,因此可以一方面集中注意力在南方天空目標,一方面對於瞬間發生的天文現象,更佔了5-6小時的便宜。

 鹿林巡天計畫在有限的經費及人力之下,能夠在浩瀚星海之中,找到800多顆小行星,靠的就是以小搏大的精神。鹿林天文台站長林宏欽說,鹿林巡天計畫與國外經費充裕的五大巡天計畫相比,只能算是「小蝦米對大鯨魚」,但憑著永不放棄的精神,也能展現亮麗的成果。

文/古明芳

DSC09683.JPG 

與林懷民老師的合照~~

DSC09694.JPG 

演出後大合照~~

DSC09658.JPG 

演出舞碼<unfinish>的舞者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CUM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